网上有关“沈家门第三小学的发展历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沈家门第三小学的发展历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60年前,由旅法归侨洪永川,向其义父南洋华侨富绅卢玉成募集办学经费6.4万银元,拟在沈家门办一所中学和小学,并要求命名“克昌”,以志纪念其先翁卢克昌。后因抗战爆发,存在上海银行之款被日寇冻结,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只得借用天主堂余屋于1941年创办“沈家门私立克昌小学”,洪永川先生为校董,聘请天主教神父姚元中为校长。当年招生120名左右,设初小四个班,教学内容注重德、智、体,不教日文。开办后校誉斐然,学生逐年增加,成为六年制完全小学,至抗日战争胜利,学生已达300余名。1953年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命名为“沈家门第三小学”,有班级8个,教师11名,学生340名。
抗战胜利后,设在荷叶湾羊府殿的鄞县东钱湖同乡会,为解决其渔民子弟入学,在羊府殿内开办了“私立鄞湖小学”,教师6名,学生160余人,开设1-4年级四个班,1953年改名为“沈家门第四小学”。1952年2月与沈家门第三小学合并,迁至荷外里坑马家祠堂为三小分部(1-3年级),三小为本部(4-6年级),(1958年8月——1959年7月)分部曾被命名为“沈家门第五小学”。 1959年8月两校合并为沈家门第三小学,全校共有19个班,900余名学生,24名教师。
1964年由上级拨款1.5万元,把在荷外里坑的原沈三小分部畚斗型旧平房拆除正中部分,改建成两层教学楼,计有8只教室,中间2只小办公室,留下东西两边旧房仍继续使用,直到2000年全部拆除。
1972年在小学基础上附设初中四个班,学生200名,1980年附中停办学生转入沈家门第二初级中学。1973年全校共有27个班,学生1500余名,教师近50名,因学校规模过大、校舍分散,把原沈三小分部马家祠堂的民办班、舟山水产公司子弟学校合并另立一校,命名“沈家门荷外小学”。附设初中班两个,学生100名,后初中停办学生转入沈家门第二初级中学。1983年原沈三小校址划给共青团普陀县委,兴建了普陀县青少年宫。是年由县政府拨款12万元,在荷外小学的后操场新建了四层教学大楼一幢,学校占地面积1267平方米,建筑面积1450平方米。1984年8月沈三小迁到荷外小学合并成为现在的沈家门第三小学。2000年由区、镇政府拨款250万元,动拆学校周围民房和拆除旧校舍,在原教学大楼西首新建了五层综合大楼(名曰海艺楼)。
关于“沈家门第三小学的发展历史”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孤云独去]投稿,不代表绿康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mgjkcy.com/lukang/618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绿康号的签约作者“孤云独去”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沈家门第三小学的发展历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沈家门第三小学的发展历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6...
文章不错《沈家门第三小学的发展历史》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