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曾国藩如何教育孩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曾国藩如何教育孩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最有权势者之一,他位列三公,拜相封侯,可谓显赫一时,然而他教育子女的方法却远比我们现在的溺爱式、呵护式的家长要高明得多。曾国藩如何教育孩子呢?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曾国藩如何教育孩子
一:身教先于言教。
他要求长子每天早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要起床洒扫庭院,然后回房练字一千,其中第一个字就是?俭?。吃饭的时候,有一次遇到带壳的谷物,儿子便挑出来放在桌上。曾国藩看见了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地捡起来剥开外壳把里面的米吃掉。身教的影响力自然优于言传,一个简单的动作,不需要长篇大论甚至一语不发便让孩子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与此相对应的,又想起《唐语林》中两则吃饼的故事。唐太宗大宴群臣,宇文士割肉之后用面饼去擦手上的肉汁,唐太宗也不说话,只是用眼睛看着他。宇文士如芒刺在身,便将擦过肉汁的面饼吃了下去。到了唐玄宗这一辈,故事又重新上演,这一次用面饼擦手的是太子李亨,不知李亨心中如何想法,在唐玄宗的龙目注视之下,竟也大口大口将擦过手的面饼吃了下去。
看到这个故事,内心并没有太多的触动。因为太宗也好、玄宗也罢,他们是用皇威龙尊在威慑臣子,让他们不得不吃下擦了汤汁的饼子,但是皇上为什么不想想,臣子和儿子为什么要用饼去擦手呢?是唐朝皇宫宴席上没有人侍候他们洗手,还是太监宫女很没有眼色不知道该给主子们递手巾吗?是他们心底的不在乎、不珍惜,所以便自然而然的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只是慑于龙颜威吓,便改了初衷勉强吃了当作?手巾?的饼子,心里不定是多么的不乐意。更何况高高在上的天子,唐玄宗自己奢华无限,用宝马良驹不远万里为贵妃运送荔枝,所费又何止千金,得值多少面饼,解决多少老百姓的温饱呢?
所以,做秀的表面功夫,是不会真正起到教育的效果的。?宁吃少来苦,不受老来贫。?做人要惜福,这?惜福?二字中的?福?在古代原是指祭神的酒肉,也泛指食物。惜福就要从爱惜粮食开始,宁在有日思无日,别到无时思有时。所以教育孩子让他们从小体味艰辛、了解疾苦、勤俭做人这是品格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
二:言出必行,不当行为不仅及时批评并且要立即纠正。
?儿子穷养,女儿富养;儿子糙育、女儿精育?这是现在很流传的一种观点。而一百年前的曾国藩不仅教子严格,对于女儿的管教也很严苛。有一年,小女儿随母亲来到两江总督府探望父亲,第一次进入总督府,小女儿认为不能太过寒酸,所以便穿上了一件蓝色的绸布夹袄和一条带花边的绿色裤子。曾国藩见了,认为那裤角缀着的花边绣工精美、花纹繁复,便十分不悦,批评女儿?衣着太过奢华鲜亮了?并且立即让女儿换了一条没有花边的裤子。且不说事实上在那个时代官宦人家的**穿一些缀着花边的服饰实在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算不得奢侈,就说父母认为孩子哪一点儿做的不当,不仅要及时指正,还要让孩子立即执行更正过来,这一点,我们可能都未曾重视。我们更多的是?下次注意?,?以后别再犯了?,即使我们都知道?及时整改?对于孩子树立正确的观点养成好习惯更有效。
三:有要求必要有检查。
在调任外埠的时候,曾国藩曾亲自为儿媳妇和女儿们订了一个功课表,分为四事。一食事: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二衣事:巳午刻,纺花或绩麻;三细工:中饭后,做针黹刺绣之类;四粗工:酉刻后做鞋或缝衣,一直到二更收工。他怕自己离家后,女儿媳妇们不能切实执行,于是又在功课后写上一段话:?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妇女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吾已教训数年,总未做出一定规矩。吾即将北上剿捻,特定此日课,请夫人督促,亲自验功。食则每日验一次,衣事则三日验一次,粗工则每月验一次。? 此外,还要求儿媳和女儿们?每月须做成男鞋一双、女鞋一只。吾回江宁后,当作一总验。?有要求、有检查,言出必行,言传身教,这就是曾国藩的教子之道。后来,他的儿子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修英文,成为清末著名外交家;曾纪鸿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他的孙辈也出了曾广钧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昭抡、曾约农这样的学者和教育家。
很多时候,我们有了孩子以后,便真正意识到为人父母责任重大,我们自然而然地在职场、商战打拼时会付出更多的辛苦,更为竭尽全力努力奋斗以期为孩子积累下殷实的经济基础,我们苦心维护人脉与社会关系也是为孩子的成长铺平道路。我们希望自己多一些付出,孩子便少经历一些坎坷,成长地更为顺利。
然而,有的时候想法和结果往往是相悖的,付出的越多,考虑的越周详,孩子成长的空间反而受到了限制,能力也在家长的?过度保护?下弱化了。
对照曾国藩的那句育子名言:?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与寒士相同,庶几便可成大器。?
位极人臣的曾国藩要求自己的孩子衣食起居与寒士相同在我们看来有些苛刻,甚至是不近人情,但是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恰恰是最宝贵的。曾国藩留有十六字治家名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一提到孩子的?早教?问题,大家都习惯向国外看,向欧美先进的理论学习,其实在中国古代,不乏经典而有效的教育案例与观点,这些都值得我们深省与借鉴。
晚清名臣曾国藩父亲的育儿经
曾国藩教子“最要之务”:一曰“早起”;二曰“有恒”;三曰“重”。
曾国藩说:“早起也,有恒也,重也,三者皆尔最要之务。”所谓“尔”,就是其长子曾纪泽,我国著名的外交家。
何以为最要之务,曾国藩接着说,“早起是先人之家法,无恒是吾身之大耻,不重是尔身之短处,故特谆谆戒之。”这里可见,曾国藩对自己的人生时时在进行反思反省,他认为“无恒”是他这一辈子的大耻。而实际上,他是做得非常好的。贤人之徳,律己之严,由此可见一斑。
这里,曾国藩也给我们立起了良好家风传承的三面镜子:一是先人的优良品行,家之宝也;二是自身的人生经验总结,特别是“大耻”之行;三是对后辈们人生中缺点的点拨提醒。
曾国藩所言三大要务,早起、有恒都好理解,也是他多次谈及的,那第三个要务“重”呢?
曾国藩说,“无论行坐,均须重厚。”重,与轻相对,乃持重敦厚的意思,就是不要轻飘飘,不要浮着。行坐是这样,为人处世也是这样,干工作、创事业还是这样。
还有我理解,所谓“重”,也应该包涵诚而不诈、实而不虚、温而不戾、宽而不窄、定而不乱等品行特质吧。我想是这样。
我辈也当谨记:早起、有恒、重厚。
对于曾国藩,大家都不陌生,他乃晚清的“中兴四大名臣”之一,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曾国藩和所有孩子一样,并非天资聪颖,其智力甚至可以说是中下水平。小偷与曾国藩的故事流传甚广,说是曾国藩夜里背书,有一个小偷跑到曾国藩家偷东西,结果发现曾国藩背了又背,一篇课文背了一晚上,还是结结巴巴地背不出来,小偷见无从下手,生气地从梁上跳下来,非常流利地把书背了一遍,扬长而去。
曾国藩与同时代的俊杰比起来也确是差了一大截。小他1岁的左宗棠,14岁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李鸿章也是17岁即中秀才。比曾、左、李稍晚的梁启超更是一个神童,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
曾国藩为何能够成功?
一个小小少年,因为一篇文章背不下来,居然没有选择休息,而是彻夜背诵!正是这种坚持成就了曾国藩。
曾国藩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何而来?
恐怕与他老父亲曾麟书的言传身教分不开。曾国藩资质平庸,其父曾麟书似乎比曾国藩更差,曾麟书一生考了17次秀才,一直到43岁,才勉强过关。尽管封建 社会 也有为科举而考得白发苍苍的人,比如蒲松龄等,但真正能够坚持的人还是少之又少,很多读书人考了几次不中,就选择了放弃。
曾麟书前前后后考了17次,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坚持的精神!所以说,曾麟书的这种人生态度也影响了曾国藩。当然曾国藩运气要比父亲好一点,曾国藩从14岁参加县试,前后考了7次,到23岁,才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考上秀才。
曾国藩的一生,谦虚诚实教子有方。他的儿子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修英文,成为清末著名外交家;纪鸿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他不幸早逝;他的孙辈也出了曾广钧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昭抡,曾约农这样的学者和教育家。
关于子女教育:曾国藩主张读书明理、勤俭持家、兢兢业业,与邻里和睦相处。
“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门第太甚,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
“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曾麟书的言传身教影响了曾国藩,也陶冶了曾国藩的性格品质。而曾国藩的道德学问,以及为人处世之法不仅持续影响着他的子女后代,也同样令华夏后人敬仰。
关于“曾国藩如何教育孩子”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晓槐]投稿,不代表绿康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mgjkcy.com/lukang/315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绿康号的签约作者“晓槐”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曾国藩如何教育孩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曾国藩如何教育孩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曾国藩是清朝...
文章不错《曾国藩如何教育孩子》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