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明董文敏岳阳楼记卷真迹(关于明董文敏岳阳楼记卷真迹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明董文敏岳阳楼记卷真迹(关于明董文敏岳阳楼记卷真迹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人物生平 初露锋芒
董其昌,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市)董家汇人。生于嘉靖三十四年一月十九日(1555年2月10日)。17岁时,参加松江府会考。当时他写了一篇很得意的八股文,自以为准可夺魁,谁知发榜时竟屈居堂侄董原正之下。原因是知府衷贞吉嫌他试卷上的字写得差,文章虽好,只能屈居第二。此事使董其昌深受 *** ,从此他发愤学习书法。以唐人颜真卿《多宝塔帖》为楷模,后来又改学魏、晋,临摹钟繇、王羲之的法帖。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董其昌的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山水画也渐渐入门。
进退得宜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董其昌考中进土,并因文章、书法优秀被选为庶吉士,人翰林院深造,供职于翰林院。翰林院学士田一y去世,告假护柩南下数千里,送老师回福建大田县。一度担任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不久,便告病回到松江。而京官和书画家的双重身份,使他的社会地位迥异往昔。其后,他相继担任过湖广提学副使、福建副使,一度还被任命为河南参政从三品的官职。
一年之后,他就奉旨以编修养病,“家食二十余年”。其时,正值明朝历史上长达十余年的“国本之争”,其间还发生了著名的“妖书案”、“楚太子狱”,朝廷内部为册立太子一事党争不休,风云诡谲。
董其昌借口回家养病辞官,直到泰昌元年(1620年),光宗朱常洛继位,董以帝师身份回到朝廷,授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修《神宗实录》。但光宗执政一个月就驾崩,继任的熹宗天启朝,魏忠贤与皇帝乳母客氏把持朝政,天启五年(1625年),董其昌被任命为南京礼部尚书,在任一年后即辞官退隐,“家居八载”。
崇祯五年(1632年),魏忠贤已死,政局趋向清明,七十七岁的董其昌第三次出仕,“起故官,掌詹事府事”。次年,温体仁将周延儒排挤出内阁,在魏忠贤余孽的鼓动下掀起党争,排斥东林。崇祯七年(1634年),董其昌又请求退归乡里。
从三十五岁走上仕途到八十岁告老还乡,为官十八年归隐二十七年。与家乡松江的先贤陆机崇奉“士为知己者死”相比,董其昌把明哲保身的政治智慧用得出神入化。他以科举入仕进入精英阶层,既结交东林派、公安派,又与反东林党人惺惺相惜,其谥号“文敏”就来自于阮大铖。
潜心书画在研习经史之余,董其昌与同僚诸友切磋书画技艺,纵论古今,品评高下。又从韩世能那里借阅晋、唐、宋、元法帖宝绘,心摹手追,有时废寝忘餐,因而学问大进,开始在京中有些名气。在家乡,董其昌筑“来仲楼”、“宝鼎斋”、“戏鸿堂”、“画禅室”、“香光室”等,牙签玉轴,左图右史,置身其中,著书立说,探究古今书画艺术。他不遗余力地搜集王羲之、王献之、谢安、桓温、赵佶、米芾诸名家法书,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刊刻《戏鸿堂法帖》行世。病休松江时期,他正值四十余岁的盛年,广闻博识,采集众长,悠居林泉,心闲手熟,创作了《葑泾访古图》《鹤林春社图》《浮岚暖翠图》《神楼图》《西湖八景图》《溪回路转图》等许多描绘江南风光的著名山水画。
民抄董宦万历四十三年(1615)秋天,六十岁出头的董其昌辞官在家,他的两个儿子董祖常带人强抢佃户之女绿英。不久,董其昌因为在担任考官时不徇私情得罪的势家利用这个事情收买说书艺人钱二到处说唱这个编出来的故事,传言很快得到发酵。董其昌知道后追究到范昶身上,但范昶并不承认,而且还跑到城隍庙里起誓,为自己辩白。也许是城隍神灵验惩罚了范昶,也许是范昶自己做了亏心事心里犯虚害怕,不久范昶暴病而死,范母就认为反正这是董家所逼造成的,于是带着儿媳龚氏、孙媳董氏等女仆穿着孝服到董家门上哭闹。董家当然也有理不让,你自己造孽还起誓惹怒城隍神与我何干,对范家侵宅的行为进行了回击。范家儿子不堪其辱,冒死用一纸“剥捣阴”的讼状将董家告到官府。
时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春天,被人煽动的读书人把董府围住,两方大打出手,场面混乱。最后将董府数百间画栋雕梁、朱栏曲槛的园亭台榭尽付之一炬,十九日,乡民将董其昌建在白龙潭的书园楼居焚毁,还把董其昌手书“抱珠阁”三字的匾额沉在河里,这就是后来所谓的“民抄董宦”。
董其昌惶惶然避难于苏州、镇江、丹阳、吴兴等地,直到半年后事件才平息下来。
亦官亦隐明泰昌元年(1620年),神宗驾崩,朱常洛即位,是为光宗。光宗即位,启用董其昌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期间,奉命修《神宗实录》。天启五年(1625年),董被任命为南京礼部尚书,在任一年,退隐。
崇祯五年(1632年)。崇祯继位以后,励精图治,二年(1629年),魏忠贤死,政局开始澄清。董其昌“起故官,掌詹事府事”,时年七十七岁。六年(1633年),朝中周延儒遭温体仁排挤,离开内阁,温体仁在魏忠贤余孽的鼓动下,掀起党争,排斥东林,七年(1634年),董其昌又乞求致仕。
死后哀荣崇祯十年九月二十八日(1636年10月26日),董其昌在松江寓所逝世,享年八十二岁。后来葬于吴县(今属江苏)渔洋湾董氏坟茔。清顺治元年(1644年),南京南明福王政权以董其昌书画成就与元人赵孟\相类,授予董其昌与赵孟俯相同的谥号“文敏”,后人因此把他称作“董文敏”。
艺术成就 综述董其昌书法上有“邢张米董”之称,即把他与临邑邢侗、晋江张瑞图、须天米钟并列;绘画上有南董北米之说。莫是龙、陈继儒提倡“南北宗”之说,即把“院体”山水画与“文人画”分为南北两派。董其昌一生创作的书画作品不可胜数,临仿古人的绘画和诗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在《画禅室随笔》中所说的“读万卷书”正是指一个人要想成为艺术家,必须学习传统,学习古人。他17岁开始学习书法时临写颜真卿的《多宝塔》,22岁学习绘画时师法黄公望,以后又遍学诸家,这种以古人为师的作法八十而不辍,伴其终生。他广泛吸取对唐宋元诸家优长,抉精探微,使其书画取得了超越古人的艺术成就。
绘画董其昌强调以古人为师,但反对单纯机械地模拟蹈袭。随着阅历的增加、思想的成熟,他在继承前人技法时不倚傍他人庑下“作重台”,而是有选择地取舍,融入自己的创意。他认为如果离开了自己的创意,古人的精神也难以表达,故应以自己独创的形式再现古人的“风神”。凭借自己对古人书画技法得失的深刻体会,他摄取众家之法,按己意运笔挥洒,融合变化,达到了自成家法的化境。
董其昌的山水画大体有两种面貌,一种是水墨或兼用浅绛法,这种面貌的作品比较常见;另一种则是青绿设色,时有出以没骨,比较少见。他十分注重师法古人的传统技法,题材变化较少,但在笔和墨的运用上,有独特的造诣。他的绘画作品,经常是临仿宋元名家的画法,并在题识中加以标榜,虽然处处讲摹古,并不是泥古不化,而是能够脱窠臼,自成风格,其画法特点,在师承古代名家的基础上,以书法的笔墨修养,融会于绘画的皴、擦、点划之中,因而他所作山川树石、烟云流润,柔中有骨力,转折灵变,墨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他在天启二年,67岁时临摹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采取青绿设色、水墨兼并浅绛的综合绘画技艺手法,充分表现出他的人物工笔精湛、山水风格独特画坛艺术自然传承的巨匠魅力。他的画风在当时声望显著,成为“华亭派”的首领。
董其昌特别讲求用墨的技巧,水墨画兼擅泼墨、惜墨的手法,浓淡、干湿自然合拍,着墨不多,却意境深邃,韵味无穷;无须炫异矜奇,而真气横溢,充塞纸间。董其昌的设色山水,或用杨升没骨法,从彩笔代替墨笔,完成线条、轮廓、钩、勒、皴、擦,尽态极妍,不为刻画;或仿黄公望的浅绛法,参以赵大年、赵孟\的青绿法,别树一格,层次分明,淡雅清新,生机盎然。
董其昌作画强调写意,使绮丽多姿的山水显得有些捉襟见肘的色彩。但是他兼长书法、诗文,每每绘完山水,题以诗文,行楷簇簇如行蚕,闪闪如迅霆飞电,全图诗、书,画相映成趣,和谐一致,更富有抒情意境。董氏的创作,因而成为文人画追求意境的典范。
如《遥峰泼翠图》,整个画面不过是干远景而已,笔墨也很简单,但神韵、骨力俱足。画面的前部作一隅坡脚,缀以数块荒石。坡脚上有三株老树,交错而立。中间一株是夹叶树,稍事勾勒,却枝叶备见;旁边两株的树叶,则充分发挥泼墨的作用,左以直抹示盘曲,右以横点示傲岸,浓淡相间,一派生机。画面上部以淡墨一抹而就,远山横贯,仅见轮廓隐人天际,山体却茫茫然,仿佛烟岚萦绕,雄浑无比。作者再用浓墨在一片淡远的景色中,染出几处高低错落的树叶,远近有致,层次丰富,烟云流动,充塞渚岸。左侧绘有小坡,坡上以横墨抹出数株直树。中间汪洋大水,不施笔墨,而万顷湖面浩瀚无涯之气势跃然纸上。此图长225厘米,宽75厘米,如此大幅立轴,只寥寥地布置些近树远山,就把握住整个画面峰遥、水阔、树翠的神情。这正是董其昌巧妙地运用“王洽泼墨,李成惜墨,两家合之,乃成画诀”的结果。全幅似疏似漏,但没有照应不到的地方,用笔爽利遒劲,又含蓄灵秀,纯以墨色气势的润泽、醒目而动人遐思。如不是熟练地掌握“空处有画”的本领,就不会有这样高明的布局。有人认为这是董其昌从“宽能走马、密不通风”的书体结构中触悟而得,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整幅立轴不设色,但面貌清丽,有咫尺千里之势,给人以远深宁静的感觉。
再如他暮年所作《关山雪霁图》,山峦林壑,绵延无际。右方重峦叠嶂,气势沉雄。中间幽壑重重,峭壁矗立,村落、丛林、流泉、山径,错落有致,杂而不乱;大江曲折跌宕其间,虽有干岩万壑,亦无窒碍不通的感觉。左方云烟弥漫,浸*树石,路遥山重,隐人微茫,深远莫测,意味不尽。图中以渴笔钩勒峰峦山石,皴擦的运用极其准确、灵活,而线条流走轻快,疏密得宜。山冈陵石的凹凸明暗,则以横点巨苔,配上淡墨直皴的层层渲染来加以完成,技巧纯熟,无懈可击。意境朴厚深邃,很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意。全图用笔老辣生拙,骨力练达,墨气鲜润,绝去甜俗,以疏旷之笔,画出凝寒淡远的景致。卷尾数行行楷跋文,书体娟秀刚劲,更使此图富有书卷气,爽朗潇洒,自具风格。正如中国当代书画家南山乐山评论董其昌的艺术特点说:董香光(董其昌)满腹经纶,故能笔清墨润,山色如洗,宁静深邃,绝无尘垢。
书法董其昌的书法,吸收古人书法的精华,但不在笔迹上刻意模仿,董其昌书法作品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董其昌的书法成就也很高,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董其昌虽处于赵孟\、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备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赵孟\尤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临摹最多,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据说,康熙还亲自临写董书,致使董书得以风靡一时,出现了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一时追逐功名的士子几乎都以董书为求仕捷径。在康熙、雍正之际,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无法比拟的。
董其昌没有留下一部书论专著,但他在实践和研究中得出的心得和主张,散见于其大量的题跋中。董其昌有句名言:“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是历史上书法理论家第一次用韵、法、意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三代书法的审美取向。这些看法对人们理解和学习古典书法,起了很好的阐释和引导作用。董其昌一生勤于书画,又享高寿,所以传世作品很多,代表作有《白居易琵琶行》《袁可立海市诗》《三世诰命》、《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倪宽赞》《前后赤壁赋册》等。
艺术影响董其昌是中国书法史上颇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其书法风格与书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赵孟\妩媚圆熟的“松雪体”称雄书坛数百年后,董其昌以其生秀淡雅的风格,独辟蹊径,自立一宗,亦领一时 *** ,以致“片楮单牍,人争宝之”。在中国美术史上地位十分重要,他针对中国传统文人画创作所提出的“南北宗”论对后世影响很大,成为之后近300余年文人画创作的主要指导思想。
虽然董其昌"南北宗论"对山水画进行的分类,为后世提供了剖析绘画的哲学观念,他以禅喻画提倡文人画,强调画家的道德修养及思想境界,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但是"南北宗论"同时也助长了绘画上的宗派之争,存在着明显的负面影响。
明朝著名画家蓝瑛、王鉴、袁枢等拜其为师,蓝瑛的著名作品如《白云红树图》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袁枢的作品《平泉十石图》收藏于广东省博物馆,《松溪泛舟图》于2013年9月17日在北京嘉德拍卖会上出现。
主要作品董其昌一生创作了极多的书画作品,流传至今的也很多,其存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三世诰命》《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戏鸿堂帖》(刻帖)等。
其中已定论为真迹的收藏在故宫、上海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处。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董其昌作品最多,绘画方面较著名的有:《高逸图》轴,作于63岁,略仿倪、黄、笔墨丽秀是中晚年佳作;《关山雪霁图》卷,作于81岁,是老年的用力之作,根据卷末自题,此卷是从关仝的《关山雪霁图》原幅改写而成。藏于故宫的著名书法作品有:《月赋》卷,作于47岁,取法唐晋,笔画秀娟,是早年小楷书精心之作;《东方先生画赞碑》,作于50岁,所作楷书,师法颜真卿,字体规整,行气疏朗,是中年时期楷书代表性杰作;《三世浩命》卷,作于71岁,楷书、师法颜真卿,结体端正,法度严谨;《岳阳楼记》卷,作于54岁,大行书,师法颜真卿、李兆和(李北海,即李邕)。运笔中锋直下,转折流畅,反映了中年时期行书面貌。《路马湖记》卷,代表晚年行书之作;《观海市》,作于69岁,以“米家法”为其同年袁可立所书,十分秀逸飘洒,成为山东蓬莱阁上的传世名品。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代表作有:山水画《江干三树图》、《秋兴八景》大画册(为董其昌一生之精心杰作,与此同样还有一本大画册,已流往海外);北京市文物商店藏有一件书法作品《金沙帖》;天津博物馆有一幅其晚年为同年袁可立所创作的《疏林远岫图》(2012年4月19日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播出);南京博物院藏有书法作品《松江府制诰》;安徽省博物馆收藏有16幅《董其昌纪游册》,本为河南袁可立家藏品,吉林省博物馆藏有一件著名山水画《昼锦堂图》卷。
人物评价《画史绘要》: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处于儒雅之笔,风流蕴籍,为本朝第一。
《明史》: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人之米芾、赵孟\云。同时以善书名者,临邑刑侗、顺天米万钟、晋江张瑞图,时人谓刑、张、米、董,又曰南董、北米。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
《明史·文苑传》:①名闻国外,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②同时以善书名者,临邑邢同、顺天米万锺、晋江张瑞图,时人谓“邢张米董,然三人者不逮其昌甚远。
《论书绝句》(王文治):书家神品。
明人周之士:六体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苏,入乎米,而丰采姿神,飘飘欲仙。
清翁同:董公此书,正如天女散花,神龙戏海,最后题字又谨严超秀,奇迹也。
清代学者包世臣:行笔不免空怯。
《广艺舟双楫》(康有为):香光(董其昌)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若遇大将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明末书评家何三畏:天真烂漫,结构森然,往往有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者,龙蛇云物,飞动腕指间,此书家最上乘也。
《跋董其昌墨迹后》(康熙帝玄烨):①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楮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微云卷舒,清风飘拂,尤得天然之趣。②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能得其运腕之法,转运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雄奇峭拔,草书纵横排宕有致。
人物争议 仕隐董其昌董其昌对于人事极其精明,在仕途生涯中三进三退,腾挪闪跃,“陈力就列,不能则止”,其35岁走上仕途,80岁告老还乡,亦官亦隐45年,总计为官18年退归田里27年,既在仕宦阶层中营造了谦逊超迈的形象,又攀上了世俗权势的巅峰。
董其昌出身于松江望族,但幼时家寒。十七岁时靠他人资助通过府试成为秀才,直到三十五岁(1589年)才考中进士,授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充皇长子(即后来明光宗朱常洛)讲官。但一年之后,他就奉旨以编修养病,“家食二十余年”。其时,正值明朝历史上长达十余年的“国本之争”,其间还发生了著名的“妖书案”、“楚太子狱”,朝廷内部为册立太子一事党争不休,风云诡谲。直到光宗继位,董以帝师身份回到朝廷,授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修《神宗实录》。但光宗执政一个月就驾崩,继任的熹宗天启朝,魏忠贤与皇帝乳母客氏把持朝政,天启五年,董其昌被任命为南京礼部尚书,在任一年后即退隐“家居八载”。崇祯五年,魏忠贤已死,政局趋向清明,七十七岁的董其昌第三次出仕。次年,温体仁将周延儒排挤出内阁,在魏忠贤余孽的鼓动下掀起党争,排斥东林,崇祯七年董其昌又请求退归乡里。
是非董其昌民抄董宦事件,古今皆有人对董其昌提出了异议:“不意优游林下以书画鉴赏负盛名之董文敏家教如此,声名如此!”“思白书画,可行双绝,而作恶如此,异特有玷风雅?”当然也有人怀疑“民抄董宦”的真实性,说董其昌是为名所累。清代前期的官修《明史》则说,事情的起因缘于董其昌为官时不徇私情,得罪了一些有权势的人,是这些势家鼓动的乱民所为。清朝初年修撰《明史》的学者认为,“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为势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明史》)这里就说明了董其昌是为另一个特权家族所怨恨,最后这个特权家族的爪牙和被煽动的老百姓就伙同烧毁了董其昌的的屋宅。
或许有人会怀疑修撰《明史》的人可能因为董其昌的名气太大,所以尽量为董其昌说好话。《明史》从清顺治二年(1645年)开设明史馆,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进呈,前后历时九十四年。而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组织班子编写起至呈稿止,为时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清朝修史之起距董其昌所处时代不过几十年,耆老见证者倘在,取证核实起来或许并不难。而修《明史》的两大贡献人万斯同和王鸿绪,又都是治史良才,秉承黄宗羲的衣钵,注重历史事实。而康熙、乾隆时期政治氛围特别紧张,文字狱搞的特别残酷,动辄就会有人因为文字狱事件而被满门抄斩,这时候的专家们没有必要为一个前朝的董其昌去走极端,犯政治上的错误。况且董其昌在清朝文字狱时期也是满清统治者所打击的对象,他关于“奴酋好杀,辽之怨恨上通于天”的言论令历代清帝大为光火,他为同年袁可立所亲笔撰文书写数万字的《节寰袁公行状》四册,因为有多处所谓“诋斥满洲语句”的地方而遭到禁毁。因为袁可立、毛文龙等人因为长于明末建州兵事而成为清朝官方所需要刻意回避的对象。清朝为董其昌粉饰作美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明史》对董其昌的评价是忠于史实的。
董其昌所担任的最高职务,是南京礼部尚书。永乐帝迁都北京后,在陪都南京做礼部尚书和在北京做礼部尚书是不一样的,董其昌也算不上什么特大的实权派高官,单凭这一点来证明董其昌权势熏天,根本站不住脚。他的这点浮职虚位的权力无法达到如王振、汪直、魏忠贤那样能鱼肉官吏百姓的能力,揭帖所说董其昌“险如卢杞,富如元载,*奢如董卓”是言过其实的。
史籍记载《明史·董其昌传》
人物轶事 藏书之家善鉴别古书画,擅长写书法。在书法上造诣颇深,由于爱好书法,所以对书籍有很强的收藏欲。遂藏书尤多,家有“玄赏斋”,贮法帖、名画、古书。撰有《玄赏斋书目》,不著撰人及收藏人姓氏,有人疑为是他人所撰,清人张均衡在《适园藏书志》中,认为董其昌的家藏书目较可信。
袁董奇缘 睢阳(今河南睢县,明代属归德府睢州)的袁可立比云间(上海松江)的董其昌小七岁,但董其昌总是对袁可立谦称为“弟”,两者的家乡相距千里,却能同窗共读成为同年知交。王溢嘉在《中国人的心灵图谱》中引述清代的《秋灯丛话·梦与袁可立同科》:睢州(应为华亭)有一位老儒生(董其昌)屡试不第,心情十分郁闷。有一天晚上,忽然梦见神人前来告诉他说:“你要等待袁可立和你同考,才有希望上榜”。他梦醒后觉得非常奇怪,于是到各地学堂逐一查访,终于找到袁可立。在知道袁可立家中贫穷恐无力上进后,就将袁可立带回家中亲自课读。到袁可立二十多岁时,两人一起参加考试,结果在乡试和会试中都果然中榜。”
明著名学者黄道周《节寰袁公传》也有相同的记载。董其昌在《袁伯应诗集序》中写道:“余与伯应(袁可立子袁枢字伯应)尊公少司马(即袁可立)同举于兰阳陆先生之门。”
在今天的山东蓬莱阁避风亭内袁可立的《海市诗》刻石上,仍然留下了二人在事业顶峰时期的合作之笔“睢阳袁可立题、云间董其昌书”的字样。董在尾跋中称颂袁可立的“大作雄奇”、“弟以米家法书之”等语,世人将此称为珠联壁合之作,至今为海内外所重。
崇祯六年(1633年)冬,袁可立病逝于睢州,八十一岁高龄的董其昌以悲壮的心情为故友写下了《节寰袁公行状》:“呜呼哀哉!念其昌与公同举于兰阳陆宗伯(陆树声)先生之门。……虽天涯契阔,合并恒难。要以风义交情,皎如白日,知公者宜莫如昌”,《行状》分元、亨、利、贞四册。款云:“明崇祯八年六月,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特准致仕驰驿归里邻治弟华亭董其昌顿首撰并书。”董其昌卒后,一生最喜爱的“四源堂”四幅名画归袁枢所有,至今尚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16幅《董其昌纪游册》,为董其昌早年作品,世所罕见,也是睢阳尚书袁氏家藏旧物,每幅都钤有“袁赋谌印”(袁可立仲孙名袁赋谌),由此足见董、袁二人关系绝非一般同年,当是深交挚友,也与传说中的袁董奇缘不应而合。
二人在仕途上同样坎坷多艰,几起几落,休戚共生。明万历中都遭贬回籍,后来又都是泰昌皇帝同时启用的旧臣贤能。在魏忠贤横行的天启年间,两人都受到阉党的排挤和迫害,董其昌是“深自引远,请告归”(《明史》),袁可立是“当魏崔时,盖无复然明义、真者。有之,则必自大司马节寰袁公也。”(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后世纪念董其昌墓
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的墓位于苏州胥口镇渔洋山,而渔洋山就在太湖大桥入口处。碑前有一块吴县人民政府1986年3月25日立的石碑,上刻“吴县文物保护单位:董其昌墓”。碑阴刻有简介:墓在胥口乡渔洋里,传有两处:一在阳家场,墓穴已毁,墓地平为桑田;另在渔洋山坞,规制较大,有龟、狮、马、翁仲、碑等石构件。墓小而简陋,一堆乱石,几丛衰草。墓碑上刻的是“明董文敏公墓”,题款:已未冬吴中保墓会立,后学吴荫培拜书。
邮票
纪念邮票《董其昌作品选》,2010年发行。
旧居
董其昌故居-醉白池,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人民南路,始建于1644年,为明代画家董其昌觞咏处,也是名人学士常游之地。
董其昌这个人人品如何?
艺术类、鉴赏类
艺术类
八大山人善书画
陈老莲善书画
傅青主善书画
金少章善书画
查伊璜善书画
陈遐伯书画用左腕
王玉暎善书画
文舆也卖书画
查二瞻专事书画
高凤翰左手作书画
程水南善书画
郑板桥书画要现银
瑛梦弹善书画
奚铁生善书画
金寿门宝书画
何子贞善书画
戴文节善书画
吴让之善书画
侯青甫善书画
孝钦后善书画
吴清卿善书画
如冠九善书画
秀水董氏五世善书画
徐新华能书画
世祖作擘窠大字
傅青主论书
陈元孝行草分隶皆有法
陈鍚振仓卒书三十纸
吴渔山摹束坡真笔
吴岩子右手作书
采薇子字甚工
凌悦庵学书不用纸
吴三桂作擘窠大字
倪来周有七十二书诀
周冲元大腕作字
李潜夫工八法
宋师祁左下把笔
况培之书桃源记於牙稗
姜西汉善行草小楷
何义门善学钱牧斋书
印氏女仆书神似董字
四书家薛白杨峦
张若霭书心经於玉佩
彭息庵晨暮作书
郑板桥字自为一体
伏鞍书字
王漱田马上作小楷
董文恭脂麻书天下太平字
翟草田工大书
孔谷园书似张文敏
张雪川善草书
钱献之篆名天下
蒋山堂字不俗媚
刘文清书自成一家
刘文清书有代笔
庄然一终於书
王梦楼书名播朝鲜
陈抱庐书似董香光
陈随贞书似董香光
刁约山书摹颜柳
纪文达自谓涂鸦
成亲王善书法
假成亲王书
王惕甫曹墨琴以书见称
顾湘舟有三姬人能书
蒋湘帆论学书
蒋湘帆写十三经
梁山舟书名播中外
梁山舟书无代笔
戴延仲书学钱献之
邓石如习书之勤
张叔未工篆隶
高爽泉习书之勤
徐柳臣书为徐派
曹葛民能作篆隶
潘孺初悬腕写小楷
张忠武写虎宇
作书用大拇指第四指
张婉圳书似李北海
和万人论执笔
丁雨生字学苏黄
朱研臣书自成一宗
孝钦后喜王文敏楷书
吴芝瑛工八法
德宗书抚柳诚悬
德宗炽炭挥毫
翁叔平书超逸
张文襄书摹苏东坡
黄慎之写经
邓壮节书势凝劲
杨咏春工大小二篆
杨见山工分书
庄巢阿临欧最多
汪颂阁喜习宋体字
时慧宝书遒秀刚劲
李静之临帖读帖
隆裕后草书
况桂珊工小浴
李梅龠善书
曾季予书有晋人风
藏人写字先起草
世祖精绘事
弘仁山水师云林
武风予以火绘竹
陈老莲善画
吴侮衬画山水
黄鼎画离奇傲诡
顾樵水能诗画
张闻鹤画兰
苏遗民画帝释诸天像
杨芝画人物仙佛鬼判
汪无瑞日画数十幅
王子杓数日画一幅
项孔彰画空坛
邱天民画虎
高望公月下作画
顾野渔以惫纸作画
圣祖与唐岱论画法
画有四王
王石谷画山水
祝玉成牙画
顾雪坡徐铁山画竹马
昆陵恽氏多画师
恽寿平为南田三绝
高且园指画
李西池画山水
黑寿画山水
毛西河画竹梅
禹之鼎画山水人物
诸君简画且忘手
吴逸泉画有天机
覆千为王麓台代笔
周昆来画龙
严荪友精画凤
王秋山举画
焦秉贞仿西洋画
吴渔山以西法画山水
解仲陡善写真画
华胥为龚蘅圃写僧装小影
李复堂画笔工绝
朱涵斋指昼
韩蝶斋手散画资
刘斐章画用西洋法
阿尔稗画虎狮
身本画龙
年允恭画枇杷
黄瘿瓢为闽之老画师
恽清於善写生画
马江香授人以画之指法
李兰斋卖画
赵难涸写竹石
吴身三善貌人
刘以贤画僵尸
罗两峯画鬼趣图
边寿民画芦雁
僧静峯善画
奚铁生画为逸品
奚铁生闭门作画
周松泉私仿奚铁生画
金冬心画梅竹
童二树昼梅
童二树画猫
王梅卿画梅
萧尺木画山水人物
汤鹏揉铁作画
张董世以绘画供奉内廷
郑板桥昼石
傅凯亭工指画
苏廷煜工指画
诸某指画渔翁图
罗雪谷指画
张水屋画简而又简
三朱画诗宠图
十六画人
沈海筹工画
汤贞愍工画梅
闵贞善写真画
颜朗如以洋布作画
姚伯昂画猫
李筑夫画笔浓密
金云门画佛像
鲍阿滚绩像
梁侪石画得生趣
华秋岳卖画
费晓楼画仕女
郎苏门画蟹
招子庸画半蟹
文宗画马
吴让之鬻画
苗沛霖画巨石
左恭人绘孤舟入蜀图
瑜皇贵妃画山水
项维仁不轻作画
杨景白画罗汉
续画中九友
孝钦后画观音像
孝钦后画葡萄
孝钦后画有代笔
尹和白画宗宋元
彭刚直画梅
任伯年懒作画
胡恭寿画嫌润少
罗文子画山水二大幅
张子祥画花卉
陈若木画无师授
胡铁梅鬻画於日本
上下画
太医院处方
官医
祝由科
蒙古医士
藏医双脉并诊
西康医药
傅青主善医
俞嘉言以医名於时
秦景明精痘科
张奉元善针人
李隆古肆力於医
耕云子自谓非医
陈文明善治痢
陆丽京善医
医方书药别名
沈去矜医愈毛稚黄姬
孙翁有神针
董道士治疽
颖州道士医某少年
张道人以导引治人病
李静岚知医
吴允诚疗邵长蘅肺疾
卢子繇弱冠处方药
陈驭虚洽疫
李延罡行医自给
邹兴监为伤种
宋道人工按摩
莫际曙医茅店妇
张岳来用附子
蒙古医疗周尚白伤
行头医愈世宗头风
桂附与犀黄并下
叶天士更十七师而成名医
薛一瓢典叶天士齐名
乞儿疗李氏子蛇头疔
蒙古医疗断舌
陈恬斋兄弟善医
易三受医术於张老人
唐雄飞用药与人异
王九峯使弟子书方
陈某为仪邸格格疗病
陈洪璋医愈沈大成疾
高歧山精小儿科
范培园医先下户
李艮斋善岐黄
潘龙田精於医
袁羽高不泥古方
罗国瑛疗人有奇效
罗疯子知病源
郭宏翥之医神於望
徐灵胎以医活人
席承裳不事方脉
郭兴时治奇疾
张钥魁以异术治外证
西山老佛善医术
张刀刀医术
舒荣治外证
许某治木工伤
金某治孙渊如胫
青浦何氏十九世为医
某医移肆就富室
夏卧侯精诊切
隶治富仁山胫
姚文僖知医
邓湘皋精医术
赖智堂医猫咬
吴蕴山同幕以异术治疟
诵咒疗病
伪药致误
黄树人为医於向忠武军
某鹾尹以辰州符治外症
俞曲园谈医
医者疗病之奇
神僧治病
癫医不切脉
痴和尚治人疾
太医为孝钦后请脉
薛福辰疗孝钦后疾
德贞以行医至华
解剖
颜某脉案
老者书符救命
周松孙为陈小真治店
陈莲舫以医来往於江浙闸
李海涛医痘殇
门定鳖为德宗请脉
老医为德宗请脉
陈寿春有药有技
泰山道士以剑洽百病
老道疗蛇伤
徐春浦参用中西术
于风八欲医医
张镶云一门多医师
华医为美人治病
草头医治疾
三国象戏
满洲棋
蒙古棋
我国棋舆日本棋之比较
弈家之概略
王丹麓不好棋
黄月天为弈家第一
周嫩予弈胜过百龄
徐星友从容对局
汪汉年继周嫩予而起
程骏以弈自娱
艴山与客巢梅而弈
竹溪终日手谈
范西屏为弈家第一
施定庵与范西屏齐名
范西屏施定庵屈於担草者
弈有十八国手
李湛园善弈
李湛园不肯让局
良成善弈
周星垣习弈期有六月
林越山胜薛生白
林越山让任惠南
江君辅与某宦对局
陈子仙与董六泉对局
周小松与曾文正对局
秋航将死与人弈
某生以对弈为荣
鉴赏类
古物出洋
热河行宫有宝藏
吴珍稗殉玩物
陈梓识别古物
吴云种爱书画金石
徐孝标富藏弃
高宗精赏鉴
鉴赏家必游琉璃厂
金诵清好金石书画
李南涧风雅好事
纪文逢语董曲江之言
叶五官知鉴别
张若筠精鉴赏
潘文勤为太监鉴别
阎扑园精鉴别
胡雪岩好骨董
王文敏夫妇好古
朱研臣富藏弃
吴方陈丁好古
丁叔雅室中陈设
负贩碑拓者言
伯希和得敦煌石室古物
土鲁番古迹
孙石芝论藏书之要
曹秋岳有流通古书之约
藏书家多宋刻善奉
藏书家蓄麻沙版本
大内藏辽板书
范氏藏书於天一阁
黄梨洲好聚书
陈公绪藏书於西阳山房
钱牧斋藏书於绛云楼
钱遵王藏书於述古堂
钱履之藏书於怀古堂
钱湘灵藏书於大遗堂
钱孝修藏书於在兹阁
叶林宗多藏书
叶石君重宋元钞本
吕晚村得澹生堂书
毛子晋藏书於汲古阁
王文简藏书於池北书库
朱卧庵藏钞本西昆酬唱集
吴农祥藏书於梧园
徐健庵藏书於传足楼
朱竹坨家有曝书亭
阚祯兆得吴三桂藏书
汪孺人藏书
林吉人藏书於朴学斋
曹秋岳藏书於静惕堂
张氏书楼在水中
张螺浮藏书於涉园
揆文端藏书於谦牧堂
安麓村藏书多善本
曹栋亭藏书
富察堇斋藏书於谦益堂
钱梦庐藏书於爱c精庐
陆其清藏书於听云室
金星辐藏书於文瑞楼
孙退谷藏书於万卷楼
何义门雠正旧椠钞本
全谢山藏书於双韭山房
马寒中藏书於红药山房
高宗命绿昭明文选
高宗考订宋椠勤有堂书
天禄琳琅
天禄琳琅有宋巾箱本五经
石渠宝笈所钤之玺
文渊阁藏书用御宝
文源阁藏书
海宁人喜钞售书
张伊蒿下钞数百卷
沈椒园藏宋刻黄山谷集
孙隐谷藏书於寿松堂
闻书岩乎钞书盈箧
吴石仓手钞书
宋蔚如钞书
赵芥林藏书於小山堂
吴尺凫藏书於瓶花斋
吴用仪藏书於遂初园
李南涧好聚书
沈虹屏为陆梅谷掌书
王澹和藏书於宝日轩
孙庆增藏书於上善堂
鱼虞岩嗜书
马懈谷半查藏书於丛书楼
汪韧庵藏书於飞鸿堂
杭堇浦藏书十万卷
怡贤亲王藏书於乐善堂
孙渊如藏书於平津馆
虑C弓藏书於抱经楼
卢青厓藏书於抱经楼
惠定卞藏书於百岁堂
汪一之藏书于讬山房
郁潜事藏书於中啸轩
郑吕荚藏书於注韩居
郑南溪藏书於二老阁
沈廷作藏书五万卷
冯研祥为金石录十卷人家
江玉屏为金石录十卷人家
翁覃溪藏书於宝苏斋
玉筠圃藏书於读易楼
周书仓藏书於水西书屋
朱少河富藏书
汪鱼亭藏书於振绮堂
丁小疋藏书多黏纸
顾文宁曝书有感
杨复古藏浮溪文粹
秦敦夫藏书於石砚斋
江子屏藏善本书
王述庵藏书
刘疏雨以藏书自任
吴觅牀藏书於拜经楼
曹种水抄书千百册
何梦华藏书多善本
陈子准藏书於稽瑞楼
彭桐桥藏书於此静坐斋
成亲王藏书於诒晋斋
果恭亲王富藏书
法时帆藏书於梧门书屋
阿某藏宋板韵宝
倪迂村藏书於江上云林阁
汪孟慈藏书於周玉齐金汉石之馆
陈仲鱼藏书於向山阁
袁绶阶藏书於红蕙山房
许周生藏十於监止水斋
顾涧贺喜校书
黄石泉藏书於五桂楼
童佛庵所得书有佳本
陈兰邻藏书於带经堂
陆香圃藏书於寓赏楼
阮文达建灵隐书藏
阮文连建焦山书藏
周玉井藏书於著书斋
严铁桥藏书於芳椒堂
鲍涤饮藏书於知不足斋
周香岩识占书
周谢盒藏书多善仁
黎雪楼多蓄典籍
黄荛圃藏书於士礼居
顾步岩藏书於乐书斋
李鹿山藏书多善本
路闰生藏书丧於水
瞿阴棠藏书於恬裕斋
瞿广雍藏书於铁琴铜剑楼
汪阎源藏书於艺芸精舍
葛香上藏书於潋波皓(楼
张子和藏书於小螂擐福地
曾勉士嗜蓄书
李修林藏书四千七百种
钱警石有藏书述
张金吾藏书於爱日精庐
马二槎藏书於汉晋斋
甘梦六藏书於津逮楼
章益斋钞书
胡邃江藏书於小重山馆
赵文恪论宋板书
仙居杨氏藏思宗实录
计二田藏书於泽存楼
刘燕庭购汇集宋本
邢愚西藏书
叶润臣有十万卷
韩泰华藏书於玉雨堂
天马山周氏为藏书旧家
沈复粲藏书
刘宽夫藏书於叠书宠
杨端勤藏书
朱丁袁三家藏书
袁漱六藏书於卧雪楼
朱述之藏书於秦淮水榭
蒋生沐藏书於拜经楼
潘文勤藏书於滂喜斋
顾湘舟藏书於别疆园
季菘耘成藏书志
胡雨棠藏书於琳琅秘室
郁泰峯藏书於宜稼堂
莫子偬好古椠
王鼎臣藏宋椠孟子
德宗稽古右文
蒋香生藏书於书钞阁
孙铨伯为宋板孙
崇雨铃富藏书
继幼云藏书於星凤堂
路子端藏书於蒲编堂
刘泖生倾囊购善本
杨惺吾访书於日本
丁竹舟松生藏书於嘉惠堂
陆存斋藏书於丽宋楼
某富翁得宋刻元秘史
某书肆之图书集成
朱子清藏书於结一庐
江建霞考订宋元本行格
汤柏稣涉日录之学
寿伯福藏元刊汤液本草兰室秘藏
蒋子贞藏元刊断肠集
内阁大库积书
涵芬楼藏书
穆缉香阿藏邸钞
收藏家喜刻书
丁善之论仿宋板
毛子晋刻书
朱竹坨刻绝妙好词
顾涧费刻宋本尔雅
张青在重刊李雁湖注王荆公诗
席玉照刻书
陈束为刻书
安麓村刻书谱
李南涧刻书
伍崇曜划书
诸藏书家刻书
潘士成刻丛书
鲍渌饮刻丛书
钱鼎卿雪枝刻书
姚彦侍父子刻书
章硕卿刻书
王幼霞刻宋元人词
吴印承影刊古本词
汪穰卿刻丛书
日本人刻郭频伽集
张则之有法书名画癖
圣祖爱董文敏书画
永礅鉴别书画
宋牧仲辨书画
鱼振南藏古今名迹
高江村论法书名画
皮簟中之书画真迹
王鹗起藏书画
傅文忠受王吴惮书画
毕涧飞藏书画
陈仲鱼藏书画
孔炽庭藏书画
潘顺之藏书画
张燮钧嗜近代书画
六必居主人藏严嵩字
高宗跋裴将军诗卷
翁覃溪藏天际乌云帖真迹
鲍涤饮藏元文宗永怀二字
李纫兰集女士书为簪花阁帖
齐畏三藏董文敏诗卷
那文毅论鲜于伯机书佛教遗经
祝华封得范忠贞百苦诗册
王荆门藏四十七家法书
杨惺吾藏北齐人书左传手迹
郑苏堪题晋出师颂真迹
龙寿庵藏血经
大内藏列代帝后圣贤名人图像
大内藏万年图宝
崇效寺藏青松红杏卷
宋荔裳观管夫人画竹
席绍葆以仇实父画得祸
王月轩藏高房山春云晓霭圃
京都天主堂藏线法画
吴杜村藏江山雪霁卷
丁纪龙藏明宣宗御蛊
袁寿民藏名画
某廉访赏钱伯声画
朱遐伯藏顾横波像
曾忠襄得戴文节画赝本
盛伯羲王文敏得戴文节画赝本
朱典生藏戴文节画册
某巡抚设计得画
陆存斋藏枫江渔父像
鹿文端藏早朝图
董询五藏柳阴消夏图
李子中好金石
用立压好金石
丁敬身好金石文字
彭尺木收弃金石文字
释六舟为金石僧
吴子宓酷好金石文字
吴平斋考订金石
潘文勤为金石学家
陈寿卿藏三代金石
许四山藏乳彝
宋牧仲观焦山周鼎
徐林鸿知露尊年代
丰润学宫有古鼎
成均有十器
庄迂甫好宣德炉
曾宾谷藏宣德铜盘
成哲亲王咏明赵忠毅铁如意
初颐园藏商重屋父丁尊
阮文达藏汉厉王铃
阮文达得伪钟鼎铭
阮文达宴门i用古器
阮文达得伪折足铛
阮文达家庙藏器
六舟为程木庵拓彝器款识
张叔未藏古铜书范
张叔未藏汉黄山第三蹬
张叔未藏汉宜子孙铮
张叔未藏汉馆陶公主家镫
张叔未藏金皇统造像
张叔未藏商碉字句兵
张叔未藏商父戊觯
张叔未藏周号叔大婪钟
张叔未藏周史颂盘
张叔未见吴越金涂塔
徐星伯得唐时铜佛铜匕
张仲甫索鼎於刘燕庭
蒋砺堂爱铜壶滴漏
徐司马辨鼎彝敦鬲文
刘壮肃藏周号季子盘
李城甫鉴别古彝器
俞筱甫以诗乞铜鼻塞
端忠愍藏毛公鼎
周雨蕉藏盂鼎
周季真藏炉
圣恩导藏邾钟
李子明藏古苗王铜锅
阮文连藏真子飞霜镜
宋芝山藏汉镜土合
唐松泉藏镜
徐积余藏汉西王母镜
曾君直藏唐镜
张彦云藏薛镜
乾嘉两朝赏鉴家重古钱
杭州有钱社
马爱林得秦钱
姜怡亭藏天启通宝钱
姜恰亭酷爱古铁钱
孙古云藏中泉
刘燕庭藏南宋铁钱
戴文节藏二珠钱
戴文节藏四铢钱
戴文节藏五铢钱
戴文节藏汉兴钱
戴文节藏北钱
戴文节藏大历元宝
戴文节藏开元通宝
戴文节藏大齐通宝
载文节藏瑚虞峙钱
戴文节藏永安一千钱
戴文节藏天策府宝钱
戴文节藏大观通宝
戴文节藏宋靖康钱
戴文节藏新莽大泉五十范
张叔未蔽新莽大泉五十范
张叔未藏新莽五铢泉范
张叔未藏新莽错刀契刀
张叔未藏宋临安府铐牌
藏古泉之难久远
古钱刘
鲍子年论好古泉币者之弊
杨叔轿藏直一莽泉
杨叔娇藏招纳信宝钱
陈笠唐藏孝建四铢
李荔村藏五行大布
叶奂彬藏鎏铁五铢钱
叶奂彬藏莽泉
叶奂彬藏五铢钱
叶奂彬藏六胡厌胜钱
叶奂彬藏男钱
叶奂彬藏乾封泉宝
叶奂彬藏景佑钱
叶奂彬藏崇祯通宝钱
叶奂彬藏安南银币
叶奂彬藏朝鲜琉球日本钱
赵伯英藏北宋崇宁钱
赵伯英藏金太和钱
赵伯英藏金大定通宝
赵伯平得归化货物布
世祖得石鼓
张幼量爱石
马懈谷藏灵璧石
宋牧仲藏怪石十六枚
明珠藏红宝石
石异
高宗仿制石鼓
汪松麓观石鼓文
伍拉纳藏空青
徐某论所见英石
孙文靖藏文石
孙讷夫得佛灵石
曹森藏昌化石
萧文藏宝石素珠
石有诗句
蒋稻香藏黄蜡石
绉云石在石门福严寺
石碑石兽
张午桥藏石甚富
某甲藏马精石
余某江某藏雨花台石
赵尔丰蓄宝石
况夔笙得阮文达家庙藏石
某世家子有十七宝石
何茧汀观少林寺石
塔影石
魏叔子题不去庐砚
陈其凝见龙蛇砚
姜西汉藏古端砚
林同人藏铜雀瓦砚
何义门藏文徵明砚
陆济苍藏宋孝宗砚
黄莘田藏十砚
陈昆玉藏松砚
袁子才藏绿端蝉腹砚
赵瓯北藏天锡永宝砚
周七峯藏谢叠山卖卜砚
朱笠享丁龙泓皆有砚癖
朱笠亭藏黄团砚
颜介子见英德砚山
铁冶亭藏南唐歙石砚
铁冶亭藏山高月小砚
曾宾谷藏黄石斋断碑砚
沈石友藏李因砚
沈石友藏玉溪生像砚
俞筱甫藏玉溪生像砚
张叔未藏王铎铭铜雀瓦砚
张叔未藏陆鹤田草疏砚
张叔未藏朱竹坨半月砚
张叔未藏洮河石砚
钱警石得青花砚
鹿篑谷藏兰成砚
陈海楼藏岳忠武砚
石僧怀砚
宗啸吾藏阿翠像砚
宗啸吾藏陈迦陵填词砚
俞筱甫藏苏东坡砚
徐氏藏鱼脑冻砚
李伟侯藏玉带生砚
马夷初藏李云谷残砚
王蓉农藏铜雀瓦砚
罗艮山之戚某得袁子才印章
张芭堂藏古铜印
宋芝山藏汉印
林陟庐藏寿山石印
汪韧庵嗜印成癖
丁竹舟松生藏寿山石印
潘仕成藏飞燕玉印
锡厚庵藏金贞佑铜印
韩程愈藏赤珂夔龙镇纸
潘文勤刘铁云藏泥封
叶鞠裳论碑帖之别
叶鞠裳论碑之俗名
叶鞠裳论各省石刻
叶鞠裳论求碑拓宜因地
叶鞠裳论护惜古碑
叶鞠裳论砖碑位置
叶鞠裳论藏石
叶鞠裳论碑叵
叶鞠裳论碑之已佚复出
叶鞠裳论碑之一刻再刻
叶鞠裳论碑之摹本
叶鞠裳论碑之赝本
叶鞠裳论碑之补刻
叶鞠裳论木刻之碑
叶鞠裳论瓷刻之碑
叶鞠裳抡碑字大小
叶鞠裳论一碑之字体大小
叶鞠裳论碑之别体字
叶鞠裳论碑之阳文
叶鞠裳论碑之反文
叶鞠裳论碑之回文
叶鞠裳论碑之譌脱运乙旁注夹注挂线挤写
叶鞠裳论碑之方格
叶鞠裳论非汉文之碑
叶鞠裳论校释碑文
谢梅石论拓碑法
叶鞠裳论碑重精拓
叶鞠裳论碑重旧拓
叶鞠裳论碑之近拓旧拓
叶鞠裳论碑拓之孤本
叶鞠裳论陴拓之残奉足杠
叶鞠裳论宋元碑拓之难得
叶鞠裳论碑之拓损
叶鞠裳论碑之双钩本木本廊填本
叶鞠裳论碑之缩临本摄影奉
叶鞠裳论碑拓之纸墨
叶鞠裳论碑拓之装池
叶鞠裳论帖架
傅青主视高贤佛经
朱竹坨考订万岁通天帖
韩汤何宝藏宋拓法帖
何义门婆娑楷帖
程昆仑搜瘗鹤铭遗迹
张力臣考订痉鹤铭
郑方坤留意碑版
陈监亭藏玉枕兰亭
高宗命刻宋拓淳化阁帖
高宗命刻三希堂法帖
高宗命刎兰亭八柱帖
高宗批陈氏传家帖
毕秋帆立碑林
桂未谷跋明拓汉隶四种
陈昆玉藏姚辨墓志刻石
李春湖藏宋拓唐李秀碑
邹晓屏藏化度碑
赵怀玉审定黄山谷书发愿文墨迹
汪容甫得汉石阙
张芭堂扪碑
纪文逢藏呼廷碑拓
陈云亭得伪碑拓
武虚谷藏晋刘韬墓志碑
冯研祥藏晋快雪时睛帖
张叔未藏旧拓霓飞经
梁晋竹藏宋拓宋西楼帖
梁晋竹藏宋拓枯树赋
林于野不收唐以后碑拓
何子贞藏魏张黑女志拓
何子贞藏越州石氏本晋唐小楷十种
何子贞藏唐李北海法华寺碑拓
何子贞藏唐薛少保书信行禅师碑拓
何子贞欲搨唐昭陵诸碑
吴镶之跋开皇本兰亭
龚孝拱好碑版
赵捣叔选定魏卉造像二十品
孙月泉得宋蓸禋墓碣拓
陈寅生整理平安馆烬余砚拓
莫子偬藏红厓石刻拓本
袁回子辨碑字
翁叔平藏晋青玉十三行拓奉
李梅庵藏晋定武兰亭瘦本
东阳何氏藏晋定武兰亭碑
潘文勤属人拓虎阜古石刻
王时敏的绘画特点?
不久之前一位文物收藏家在一堆废品中淘到了董其昌先生的画册,刷爆网络,董其昌也迅速成为热点话题。在古董界,董其昌的每幅画都能引起轩然大波,拍卖价格更是想象不到,由此可见,董其昌的画作影响深远。
董其昌生在明朝松江一户穷苦人家,虽然是布衣出身,年少时却身怀大志,一心攻读圣贤书,不久就成为了当地有名的才子,成年后更是成为了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之一。董其昌一生跌宕起伏,自从1589年考中进士之后,沉浮官场多年,几经周折,多次还乡又多次入仕。在1633年,董其昌最后一次辞官回家养老,此时已经做到了太子太保的高位,崇祯九年在家中与世长辞。
说起董其昌的家乡——松江,曾经出现了很多的文人骚客、书画大家,名副其实的人才聚集地。在松江系的书画家中,董其昌成名比较晚,但是董其昌一直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画作技巧,以至于在书画方面的技艺越来越高超。《画史绘要》里曾经说董其昌所画的山水树石,无一不充满着神气,创作可以说是本朝的第一。
17岁时,董其昌开始接触书法创作,最开始是临摹《多宝塔》作为启蒙,后来逐渐转变风格,外出巡游山水,遍访名胜古迹,集百家之长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书法门派,在董其昌的书法当中不仅有各大门派的风采,也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许多外行人认为董其昌的字只是模仿别人罢了,仔细品读之后就会发现与其他书法大家存在很大不同,很有自己的风格,如果用一个名词描述的话,最符合的便是“闲情雅致”,董其昌作品充满自然情趣。
每次落笔总是恰到好处,《临柳公权兰亭诗》中可见一斑,后世许多帝王非常推崇董其昌的书法作品,尤其是清朝康熙皇帝,曾赞叹过:“华亭董其昌书法,天资迥异,流行于楮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
董其昌不仅吸取董源、倪瓒等人的长处,还囊括了宋元两朝众多知名画家的笔法,每次落笔都能勾勒出独特的脉络,在着色层次上别具一格。总结来说,董其昌的画作透露出自然气息,其中《关山雪霁图》影响深远,属于上乘之作,在国外画展上掀起了渲染大波,从哪里能看出一个人的艺术功底?一幅字画足够了。
董其昌堪称书画双绝,然而人品却与他的作品相去甚远,为人处世精明计较,为官之路多次被辞退,35岁上任开始,80多岁解甲归田,亦官亦隐总计45载,既尝过权力的甜头,也曾塑造过谦逊的形象,辞官还乡之后,开始鱼肉百姓,横行乡里,令许多文人不齿。
当地文学圈里曾经流传着一则故事,传闻董其昌看上了胡宪副的孙女,想要将至纳为小妾,没不久之后又染指了别人姐姐,十分猖獗,借助权势不断扩张自家地盘,逼迫周围邻居搬离,晚年时迷上采阴补阳的邪术,多次掳掠奸辱幼女,董其昌虽然有万亩良田,却从未交过税款。
1614年底,董其昌有看中了学生家里的丫鬟,第二天就让儿子大张旗鼓的闯入学生家中强行抢走,这件事在松江地区闹得沸沸扬扬,还被变编成故事讽刺董其昌,《五精八魂》等小说问世以后,十分畅销。
1615年,许多说书人开始在街头调侃董其昌强抢民女,董家仆人从中走过,听了几段以后觉得不对,名为《黑白配》的段子正是说的自家老爷,火速赶回家中报信,董其昌认为作者范廷芝就是罪魁祸首,命人将其抓起来暴打一顿,逼着范廷芝下跪认错,范廷芝恼怒交加,当场吐血而亡。
范廷芝死后,妻儿老小一大帮人坐在董府门前讨要说法,怒斥董其昌草芥人命,董家人非但不认账,还恶语恐吓,派出奴仆将范家人抓进门里拳打脚踢,这还不算完,董其昌让人用尽各种方法凌辱,之后恶人先告状,诬告她们私闯民宅。
一系列的恶行引得当地百姓集体声讨,许多人自发写下“冤揭”,控诉董其昌犯下的罪行,松江地区人人痛骂。大街上的孩童哼唱着“若要柴米强,先杀董其昌”,久而久之就连湖广地带也知道了董其昌的恶行。3月中旬是官员们上香的日子,这一天老百姓们自发聚集在一起破口大骂董其昌的罪状,历史记载“百姓不下百万,知民情怒甚。”
还有一些读书人不断向官府伸冤,为了平息民怨官府把董家奴仆全部抓了起来,然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只不过是替罪羊而已,百姓没有就此退缩,反而越闹越凶,逼迫官府惩戒罪魁祸首。董其昌父子非常害怕,连夜召集数百名家丁看护府邸,每当老百姓聚集,这些人就会从屋顶上泼大粪,扔石头,百姓们则不退缩,找来梯子拆房揭瓦,甚至连大门都被挤破了。
后来,愤怒的百姓干脆放了一把火,打算把房子烧了,不过一场雨浇灭了火势,老百姓不信邪,集合了越来越多的人将董府重重围住。
一天夜里,几个孩子把事先浸过油的席子点燃,丢了进去,大火弥漫烧毁了数百间房屋,密室幽房全部付之一炬,董其昌曾作的匾额全部化为乌有。第二天再来看,董家只剩一处断墙了,老百姓们纷纷在上面书写罪状,董家人没地方住只能逃窜到附近的村庄,几经辗转在民众平静下来以后才敢露头。
“字如其人”的说法在董其昌身上一点都不合适,文笔出彩却做着猪狗不如的事情,唯有董其昌一人,对待这样的人我们既要肯定他在文坛的贡献,也不能忽视他做人上的缺陷,毕竟一个人的人品才是最重要的。
如今董其昌的墓地存于苏州,上面写道:“乙未冬吴中保墓会立,后学吴荫培拜书。”
王时敏承香光衣钵,一以古法为宗,晚年笔益苍老,境益幽深,自凿户牖,有脱出樊篱者也。王氏之尚古、法古、藏古、摹古,较之董香光有过之而无不及也。然欲刻意师古,不可不多藏法书名画,不可不多觏前贤真迹。故王时敏特留意收藏古今名作。其《跋董宗伯书卷》云:“董文敏公高文妙翰,惊耀古今。平日家庭间琐言剩笔,点滴尽是珠玑。令似季苑结集袭藏,盖有年矣。其为金石之藏、睢涣之观,与晋唐诸贤并垂不朽,洵乎天壤所生,诚有自然之妙。”⑨“北苑画纵横变化,余平生所见数幅无一相同,而于云气点染尤极工妙。米家父子皆从此出。”⑩ “北苑《潇湘图》,余昔从宗伯借观,留斋头者年余,丙寅以北行归之,二十余年时落梦寐。”⑾名作《潇湘图》曾留其斋中玩味年余,是何等之福也。此图自入清宫后又于抗战期间流落民间,一九五二年从香港购回,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余于大痴画素有癖嗜,生平所见卷轴二十余本。往从董文敏公所购得几幅,虽非极致,要皆真迹。”⑿王时敏不但广购名迹,亦择古迹之佳妙者,为缩本二十四幅,装册自随,以时楷模,可见其学古有法也。 王时敏之法古,虽以董源、巨然、赵孟頫、元四家、吴门四家为宗,实近法董其昌,远法黄公望。其一生对黄公望之推崇和研究,可谓备至矣。然其学黄公望者何?“古来盘礴名家,宗派皆有渊源,意匠各极惨淡。然其笔法、位置皆可学而至。惟痴翁笔墨外皆有一种淡逸之致、苍莽之气,则全出天趣,不可学而能。”⒀“子久论画凡破墨皆由淡入浓,平淡天真皆从巨然风韵中来。”⒁又谓子久之画“灵机独诣,纵横变化,无辙迹可寻。学者能从此处深参冥悟,斯得其真。”⒂由此可见,法古者,得古人笔法、位置也。然淡逸之致、苍莽之气,全自天趣中来,得之不易易耳。王时敏之所以尚古也,因其有画道存焉;其所以法古也,因有笔法、位置存焉;其所以藏古也,非居奇自夸、乃方便于学也;其所以摹古也,借古人笔墨诉自家衷肠也。故法古法为途径,得天趣为目的。 今观王时敏存世画作,亦为数不少。刘九庵《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著录其作品八十九件(套),最早作品为明天启三年(一六二三)六月其三十二岁时所作《奉寿岵翁作南山图卷》。最晚作品为清康熙十九年(一六八O)其八十九岁时作《隶书岩栖五律》。今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绘画全集》著录其最早绘画作品为天启五年(一六二五)作《山水图》扇页(16),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其有明确纪年之最晚画作为《仿古山水册》十开(17),今藏上海博物馆。款题: “余年来穷老善病,欢悰寥寥,笔砚久庋高阁。此册自丙午春试墨,偶作一二帧,作辍者数四,至戊申冬始成,其中间有稍可寓目者。然老思枯涸,弱腕骫骳,揔于古法无当,不堪入大方巨眼,惟自以遣兴而已。庚戌中秋后三日西庐老人王时敏题,时年七十有九。”其晚年因目力减退,作画甚少,多作书法以应人也。 王时敏早、中、晚各期山水虽构图、笔法无甚大异,然风神气格、功力意度却日进一日,有不可同日而语者。然风神气格、功力意度,必待善观者知之。孔子评弟子公西赤云:“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言为学尚精细,故能成就大业。绘画何尝不是如此?必笔墨精妙、韵味十足,方可言意境之雅、格致之雄。王时敏画早有声誉,三十四岁时所作《山水图》扇页,以润秀之笔墨写清幽之秋景。三五株树红叶依稀,立于坡间婆娑似舞;坡后一二村居围于疏篱之中,萧疏淡寂;村后一岭横起,或危崖、或泉瀑、或平台、或茂林,错落参差,拥以自厚。该画用笔娴静秀脱,构图繁简得宜;主调淡墨为底,赭黄敷染;偶尔浓墨提神,艳色微晕,真可谓云鬓半现、绛唇欲暖,别有一样风致。陈眉公题曰:“窗前树已红,梦里山犹绿。”眼前之景甚明而梦里之景甚幽。唯其明也,醒得令人心疼;唯其幽也,醉得令人神酣。《拟云林春林山影图》(18)作于癸酉初夏锡山舟次(崇祯六年,公元一六三三年),王时敏时年四十二岁。该画笔法、墨法深得云林三昧,全于苍秀浑密中透出化机,若无款题可识,几作云林山水观耳。难怪董宗伯题云:“云林小景,几作无李论。逊之亦披索殆尽,谁知笔端出现清閟主者,若再来骋妍竞爽如此。珍重!珍重!甲戌初冬,其昌。”《虞山惜别图》(19)作于康熙七年(一六六八),为王时敏晚期大尺幅代表作之一。该画纵一百三十四厘米,横六十点二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该画系为邻居闽中烟草商戴瑞阳所作。通幅干笔润墨写虞山胜景。以深远之法写溪廻路转、叠岭蜿延、村舍错布;以高远之法写迭瀑飞泻、烟云变灭、巍峰庞峨。构图繁密,大小间接,和谐变化。干笔能润,湿笔能透,笔力内敛,气象浑茂,诚为仁山义水也。款题云:“闽中戴君瑞阳本诗礼旧族,以市烟草至娄,僦居余家对宇数椽累年。邻曲习知其为人,诚朴温厚,绰有士风,颇为心折。今将迁居虞山,依依惜别,特作此图赠之。戊申初秋西庐老人王时敏识,时年七十有七。”仁山义水赠仁人义士,真仁行义举也。儒者之画,其所至重者,不在此乎?上海博物馆藏《仿古山水图册》八开(20),纵二十八点五厘米,横二十点四厘米,分别仿李营丘、黄子久、黄鹤山樵、赵文敏、梅道人、米元晖等。该册笔墨沉雄酣凝,气格古茂渊静,敷色典丽幽雅,为其晚年巅峰妙作。常熟博物馆藏另一部《仿古山水图》册十开(21),纵三十点六厘米,横二十三厘米。该册原属新安黄秋山故物,于道光二十一年为嘉兴张廷济所得,后入顾氏过云楼,一九八O年由顾氏后人捐赠入常熟博物馆。张廷济跋称:“此册为王时敏平生巨迹,可谓至精至美。”然此册中,王时敏竟仿过董其昌之谓北宗者——赵伯驹之青绿山水《江皋秋色图》,可见王氏惟善是学,不因人废艺。
关于“明董文敏岳阳楼记卷真迹(关于明董文敏岳阳楼记卷真迹的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南旋]投稿,不代表绿康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mgjkcy.com/lukang/233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绿康号的签约作者“南旋”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明董文敏岳阳楼记卷真迹(关于明董文敏岳阳楼记卷真迹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明董文敏岳阳楼记卷真迹(关于明董文敏岳阳楼记卷真迹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
文章不错《明董文敏岳阳楼记卷真迹(关于明董文敏岳阳楼记卷真迹的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