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建国后消灭的四大传染病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建国后消灭的四大传染病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建国后消灭的四大传染病是:50年代末基本消灭的鼠疫、真性霍乱,1958年基本消灭的血吸虫病,60年代初绝迹的天花。
1、鼠疫的防治及成效。
鼠疫危害严重,党和人民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治鼠疫。建国初期卫生部在东北、察蒙、浙江、福建、云南等鼠疫流行区设立了防治所,组成鼠疫防治队,开展有效的防治,并进行预防注射。
另外开展宣传活动,宣传鼠疫危害及防治知识,发动群众捕鼠灭蚤,及时上报鼠疫疫情,依靠群众群防群治,取得很大成效。鼠疫在50年代就基本上得到了控制。《中国卫生年鉴(198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年版,第25页。
2、天花是烈性传染病,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开展天花的防治,推行全民普遍种痘活动,1950年10月,政务院发布《关于发动秋季种痘运动的指示》,卫生部发布《种痘暂行办法》,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广泛开展宣传,大力推行普遍种痘活动,成立种痘运动领导机构,培训种痘人员,提供所需器材等。
1949~1952年共种痘5亿多人次,每年使用1亿多痘苗,在广西、云南、四川等地区普遍种痘,种痘率达到90%。到1950年11月,全国已有4000万人种了牛痘,到1951年10月,全国已有2亿人普种牛痘。
李德全:《为进一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而奋斗》,1951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
1955年卫生部颁布《传染病管理办法》,天花被列为甲类传染病,制订紧急防治处理办法,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防疫网。政府建立国境免疫带,在缅甸、印度、尼泊尔边境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世界卫生组织1958年制订扑灭天花计划,1967年开始全球扑灭天花活动,1977年天花才被根治,中国在60年代基本消灭天花,比亚非流行国家提前16年。天花发病人数逐年下降。
3、血吸虫病是危害人民健康、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的严重寄生虫病,党和政府高度重视,1956年党中央发出“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
1957年国务院颁发《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提出把消灭血吸虫病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指出“既要积极治疗,又要积极预防,由控制感染到逐年减少感染,最后达到消灭血吸虫病的目的。”《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215页。
1955年成立中央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卫生部成立血吸虫病防治局,各地成立血防所、站等机构,在流行区先后建立了16个防治所、78个防治站、420个防治小组,《扑灭危害人民健康的血吸虫病》,1955年8月23日《人民日报》。
1957年全国有16000多名血吸虫并防治专业人员,推行各种简单易行的预防措施。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是血防工作取得巨大成绩的根本保证。
政府1956年就在12个疫区治疗病人40万名以上,发动群众开展灭螺运动,1958年湖沼灭螺面积上百万亩,余江县1955~1957年灭螺面积达650,342平方公尺,占钉螺总面积的96%以上。1957年11月16日《江西日报》,第3版。
安徽省东至县是血吸虫病危害严重的地区,制定“积极治疗,全面两管,搞好灭螺”的措施,1958年全县“发动群众投入血防除害运动。据统计,全县灭螺面积1765万平方米,治疗病人40086人。”《东至县血防资料汇编(1950~1980)》,安徽东至县血防站档案,第35~37页。
通过50年代发动群众群防群治,基本消灭血吸虫病,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生产的发展。
4、其他传染性疾病如霍乱、白喉、回归热、疟疾等也得到有效的防治,传染病的防治取得显著成效。
1950年11月25日,北京市率先颁布了《传染病预防及处理暂行办法》。
规定霍乱、鼠疫、天花,发现后应立即报告,至迟不超过12小时;白喉、猩红热、斑疹伤寒、流行性脊髓膜炎、流行性脑炎发现后应于24小时内报告;痢疾、伤寒(副伤寒)、回归热、黑热病、麻疹,应于临床诊断后48小时内报告。《北京市传染病预防及处理暂行办法》,《北京市政报》1951年第2卷第8期。
1955年中央卫生部颁布《传染病管理办法》,将传染病分为甲、乙两类,建立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制度,以及传染病防治处理要求,对传染病防治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规定“发现鼠疫等甲类传染病,在城市最迟不超过12小时,在农村最迟不超过24小时;发现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乙类传染病,在城市不超过24小时,在农村不超过3日,应立即向卫生防疫机构作传染病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公报》1955年7月。
扩展资料:
我国50年代传染病防治的社会影响及启示: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府对传染病的有效防治,在当时产生积极的影响,积累丰富有益的经验。
(一)50年代传染病防治的社会影响
1、保护人民生命健康,恢复发展生产。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与政府发动群众,积极防治,随着传染病的有效防治,人民劳动能力提高,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使得一五计划顺利实施完成,对于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加强党与政府的执政管理水平,巩固人民政权。
50年代传染病的有效防治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塑造新中国良好的政治形象,巩固人民政权。党与人民政府把传染病防治提到政治高度,进行社会动员,协调各方面开展防治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感建立健全卫生防治机构,实行疫情报告制度,制定卫生政策法规,开展科学研究,迅速有效控制消灭危害严重的传染病,体现较高的执政领导水平。
3、建立卫生防疫组织网络,发展人民保健事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传染病防治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建立覆盖全国的自上而下的卫生防疫工作组织机构,培养高素质的卫生防疫队伍,成为发展人民保健事业的重要保障。
为加强传染病防治的专业组织建,1952年12月在北京召开全国卫生行政工作会议,提出建立卫生防疫站与防治研究机构,培养大批防治传染病的技术骨干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包括卫生防疫、监测监督、防治、研究等的卫生防疫网,形成政府主导的卫生防疫工作体制,奠定新中国卫生防疫工作的组织基础。
(二)传染病防治的历史启示
新中国成立初期传染病防治实践,留下积极有益的历史启示。
1、首先是注重预防为主,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通过有效的措施预防疾病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方式。建国初期传染病的防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预防措施控制消灭传染病,减少成本,保障人民健康,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
2、其次是重视社会动员与资源调控,党和政府坚持群众路线,注重社会动员与参与。广泛动员群众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各地政府发动群众订立防疫公约,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环境卫生。
人民政府整合调度社会卫生资源,如公私医院、红十字会、中华医学会等行业组织,对重要传染病的防治进行保障支持,在当时资源缺乏的状况下集中人力物力进行传染病防治工作,是富有成效的。
3、再次重视专门领导,建立专业领导机构体系。50年代政府把原系预防工作中的常规活动,提高到中央政府的统一行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设立传染病领导与防治机构,由党委主要领导负责,职责分明,高效有力,能够充分调动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集中防治主要传染病,发挥重要的领导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网——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二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历史考察
第一,要大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打牢各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我们必须在全社会更加深入地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更加扎实地组织推动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更加有效地凝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切实提高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实效,集中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全社会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高度重视在广大青少年中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各族青少年心中,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切实搞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培养、树立和宣传一批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
第二,要积极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打牢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要以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首要任务,切实搞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兴边富民“十二五”规划,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繁荣民族文化事业,切实做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要依法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打牢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制度基础。最根本的就是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落到实处,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不断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切实保护城市和散杂居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巩固和发展的重大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各民族特别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始终不渝地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互助,促进民族和谐,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必须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重点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积极帮助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切实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国家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项权利的基本法律,是我国民族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的重要保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要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要加强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进一步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要坚决防范和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各种分裂、渗透、破坏活动,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安宁。
关于“建国后消灭的四大传染病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骑玉灿]投稿,不代表绿康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mgjkcy.com/lukang/141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绿康号的签约作者“骑玉灿”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建国后消灭的四大传染病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建国后消灭的四大传染病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
文章不错《建国后消灭的四大传染病是什么》内容很有帮助